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马子恺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观象于天博采众美——论书法艺术中的中国文化精神

2014-05-09 14:49:5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马子恺
A-A+

 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,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。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,这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。书法艺术是东方美学的核心,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。是我们特立于世的民族文化基石。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,书法艺术就是东方文化的抽象阐释,书法如果失去了文化内涵,也就不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。所以说我们现在学习书法要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,要找到其发展演变的规律,才能更好的理解书法的深刻艺术内涵。

  中国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。书法艺术既然作为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,自然离不开思想内容与文字形式的结合。而这种内容与形式都有与时代背景文化密切的关联。与其他文化亦是相互交融、相互适应、相互促进的。所以我们必须把书法与时代的大文化背景统一起来认识,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意义与价值之所在。为能深刻的认识这一点,我们有必要对历史文化做一些思考,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深刻理解书法的基础。以便能准确地找到书法艺术在大文化中的位置,从而进行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。几千年来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决不可忽视。书法艺术与汉字的演变、士人的修养、官吏的升迁以及宗教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相关联着。书法之所以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,就在于它与传统的哲学思想、审美意识等中国文化密切的血缘关系,书法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生生不息。纵观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历程,从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”到化意为象的生命意识的表达,从朴素的自然意识到世界观的深化,从实用需求到审美功能的自觉升华,书法之美,在无意识的呈现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中,表达出了民族精神生活中语言所未能穷尽的那一部分内容,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,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,折射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熠熠之光。

  书法艺术具有天地造化之美,中国文化的精神在文字草创阶段已初露微曦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中记载:“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唐张怀瓘在《书断》写到:“颉首四目,通于神明。仰观奎星圆曲之势,俯察龟文鸟兽之象,博采众美,合而为字,是为古文。”这些附加了浪漫想象的描述,体观了先民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照;汉字之美来自自然,同自然之妙有,得自然之真谛。刘熙载说:“圆而且方,方而复圆,正能含奇,奇不失正,会于中和,斯为至善。”契合和体现了“真朴”“虚静”等美学思想,这正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。书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,笔墨之间的空灵性,使之在形成“囊括万殊,裁成一相”的抽象美时具有了审美的多元性。因其艺术创作重神理而遗形骸,从而重现出了中国古代士人“玄、远、清、虚”的生命情趣,笔下的点线结构已成为了各种内涵的载体,正如“道之执一以驭万”。

  我的书法艺术观是追求一种“不与时务经怀”、“萧条高寄”的艺术状态。我认为,这种“轻人事、任自然”的价值观永远都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里徘徊。创作过程对于我来说,是要把生命世界中所感受、所具有的各种精神、情感、学养、志趣、内涵,都尽可能的层次井然地转移到作品之中。多年来我创作古篆书法作品的理念是,崇尚流婉腴润的运笔,萧散迂阔的结构,朗旷清逸的意态,超然自得的气度,调畅逸豫的神韵,要与中国传统哲学主张的“天人合一”的最高国学精魄相融合。书法如果能完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的典范,即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积极思考,即是对当代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作艺术的建构。尤其是我近年创作的“古篆系列”书法作品,

  追求笔画苍劲厚重,结体谨严方整,章法错落自然。书风倾向高蹈独往,浑厚雄健,整体强调质朴凝重的气息,显示雄强蓬勃的时代风貌。我在创作过程中,尤其注重书家的意兴发挥,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,唤醒心中的自我,使作品自然的从胸间笔底流出,把水墨交融的点线演变为抽象的抒情符号,透过律动的线条,将心里积蕴的情感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来,从而让形式语言最为传统的古篆书法作品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,成为蕴含人生理想的有生命意义的艺术作品。

  我们现在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发展创新,就必须在继承传统上多下功夫。只有深入学习古人最优秀的艺术精髓,才有可能开创演绎出新的艺术风貌。要继承则先重思想与精神。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,属于理性认识。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,是经过了感觉所达到的思维状态。这个过程使用了抽象、归纳、演绎、分析和综合等方法。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意义与价值,则取决于艺术家认识水平、思想境界的高低和把握。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,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,包括思维、意志、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,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。它虽不具备物质形态,但是以拟人化来让人感知到它的实在性,它的本质在于寻求超越,它的最高境界在于天人合一。而我们日常入目的艺术形质则等同于皮毛而已!即便如此浅显之学问(指艺术形质而言),我们在学习时也要善于分析什么是形?什么是质?从中知道质是本、形是末,知道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的道理。有了这样正确的学习思路,再看问题也就不会产生过于偏颇的观念。在书法学习创作中,能摒弃时弊,学古不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。所谓“不落荃蹄”,非一般作者可达到的境界。有位清末书家,终生拟古笔墨老到,见者皆称颂二王再世,独其自己恨未能跳出范围,引以为耻,故请人刻“活死人书”一印常钤于书作之旁自儆,虽有自嘲之意,但更是讥讽此类食古不化之徒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他的作品“何有死人鬼相”,越二百年,今日再读其作,犹见其作新意,独具个人强烈面貌,实发古之未有,吾为之灵府超绝而深深膺服也。海纳百川决不是同污浊合流,开拓心胸的同时更应着意于正本清源,汲古出新。吾师蓬莱许麟庐先生昔日尝语我:“寻门而入、破门而出”八字,辽西张仃先生亦曾为我题“推陈出新”四字,此皆为齐白石太师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之精神传绪耳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马子恺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